第5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专家解读

阅读:1277 2024-11-04 13:20:16 来源:cnnic.net.cn 作者: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字体大小:
摘要:互联网
第5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专家解读,互联网赋能千行百业  激发经济社会向“新”力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主任、党委书记刘郁林表示,2023年我国互联网发展稳中有进,在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新质生产力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作为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的“记录者”,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5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数”为据、以“数”记实,反映我国2023年经济回升向好的发展态势。 一是“实”,基础资源底座更实。我国扎实推进互联网基础资源建设,优化互联网接入环境,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截至12月,我国IPv6地址数量为68042块/32;“.CN”域名保有量为2013万个,连续9年稳居世界第一;三家基础电信企业发展蜂窝物联网终端用户23.32亿户。经济社会发展底座不断夯实。 二是“稳”,网民规模平稳增长。我国持续加快信息化服务普及,缩小数字鸿沟,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让更多人民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截至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92亿人,较2022年12月增长2480万人。农村网民规模达3.26亿人,较2022年12月增长1788万人,城乡数字鸿沟加速弥合。 三是“新”,新型消费更加活跃。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增势明显,较2022年12月增长6967万人,增速为8.2%,助力网上零售额连续11年稳居全球第一。消费市场持续回暖,国货“潮品”消费等新型消费增长点不断形成,在网上购买过国货“潮品”的用户占网络购物总体用户的比例达58.3%。在新型消费的有力拉动下,我国经济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 四是“深”,数实融合不断深化。作为2023年最重要的数字技术突破之一,生成式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数据显示,我国人工智能企业数量已超4400家。在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有力促进下,实体经济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不断加快,为经济社会发展持续赋能。 五是“全”,便民惠民服务齐全。我国在线政务服务加速覆盖,在线政务服务用户规模达9.73亿人,同比增长超4700万人。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基本建成,实名注册用户占网民整体的比例提升至接近九成。数字政府顶层设计更加完善,体系框架更加成熟完备。 互联网业务提质增量  人工智能发展日新月异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副主任张晓表示,2023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和各类互联网应用有力助推了经济回升向好。本次《报告》体现了2023年我国互联网发展的三个主要特点: 一是线上线下服务用户明显增长。随着新冠疫情防控转段,网民出行需求在2023年得到充分释放,网约车、在线旅行预订成为用户规模增长最多的互联网应用,用户规模均较2022年增长超过8000万人。网约车监管信息交互系统全年共收到订单信息超过90亿单,同比增长30.8%。重要节假日的出游人数、旅游收入等指标均超过2019年同期,推动在线旅行预订平台业绩显著增长。在疫情期间发挥了重要供给保障作用的网络外卖应用也延续了健康发展态势,用户规模实现进一步增长,并向中小城市和县域地区拓展。 二是数字消费实现高质量发展。网络购物、电商直播等线上消费类应用依然延续了增长势头,用户规模均较2022年增长超6000万人。全年网上零售额达15.4万亿元,同比增长11%,连续11年稳居全球第一。通过平台供应链改造、售后服务水平提升等多个方面,网络购物行业持续向“高质量发展”迈进。跨境电商业务取得显著成果,全国跨境电商年出口额达1.83万亿元,同比增长19.6%;全国有外贸进出口实绩的企业达64.5万家,知名跨境电商平台的应用下载量位居全球前列。与此同时,国货“潮品”成为线上消费的新增长点,58.3%的网购用户表示自己过去半年内在网上购买过国货产品。 三是人工智能发展日新月异。生成式人工智能作为2023年互联网行业最主要的发展热点,吸引即时通信、搜索引擎、在线教育、无人驾驶等多个领域的企业积极投入技术力量进行研发。文心一言、通义千问、讯飞星火等国产大模型产品不断涌现,在智能芯片、开发框架、通用大模型等多个领域实现创新。 网购消费增势良好  新消费增长点不断涌现 中国国际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电商首席专家李鸣涛表示,作为数字经济的重要业态,网购消费持续发挥稳增长、促消费作用。2023年,全国网上零售额达15.4万亿元,连续11年稳居全球第一。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比上年增长8.4%,增速比上年加快2.2个百分点;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27.6%,占比较上年提升0.4个百分点。截至12月,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9.15亿人,较2022年12月增长6967万人,占网民整体的83.8%。2023年电子商务市场呈现新的发展特点: 一是业态增长取得新突破。2023年,我国跨境电商保持较快增长,成为外贸重要新动能。全年跨境电商进出口总额2.38万亿元,增长15.6%,比全国进出口增长速度高出15.4个百分点。农产品直播等农村电商蓬勃发展,推动乡村新业态进一步繁荣。全年农村和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分别达2.49万亿元和0.59万亿元,增速均高于网上零售额总体水平。 二是平台企业拓展新领域。网络购物平台企业加速打造工业品一站式采购平台,通过开展工业品线上销售、探索工业供应链服务等方式,推动工业品采购线上市场快速增长,同时带动上游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助力构建畅通的工业品流通市场。数据显示,淘宝天猫工业品市场年交易额超过千亿元,京东工业已服务超过六千个重点企业和二百万个中小企业。 三是用户消费出现新亮点。国货“潮品”消费、绿色消费、智能产品消费等新的消费增长点不断形成。在网上购买过国货商品的用户,占网络购物总体用户的比例达58.3%;在网上购买过绿色产品的用户,占网络购物总体用户的比例达29.7%;购买过智能家电、可穿戴设备等智能产品的用户,占网络购物总体用户的比例达21.8%。网购消费新热点的不断涌现,反映出我国消费升级的大趋势、大潮流正在加速形成。 吸引近四成新网民触网  网络视频行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副秘书长周结表示,作为对新网民最具吸引力的互联网应用,我国网络视频(含短视频)发展环境持续优化,内容供给不断丰富,推动行业发展迈上新台阶。截至2023年12月,我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10.67亿人,占网民整体的97.7%。新入网的2480万网民中,37.8%的人第一次上网时使用的是网络视频应用,较排名第二的即时通信(16.1%)高出21.7个百分点。 一是发展环境持续优化。2023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视听电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全面推进视听电子产业发展,提振视听电子消费,为网络视频行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明确了方向。8月以来,电视“套娃”收费和操作复杂问题专项治理深入开展,取得明显成效。截至10月底,1.29亿有线电视、IPTV、互联网电视终端完成整改,收费包压缩减少50%以上,收费行为更加规范透明。 二是内容供给不断丰富。以微短剧为代表的网络视频内容蓬勃发展,实现“量增质升”。2023年微短剧拍摄备案量达3574部、97327集,分别同比增长9%、28%。网络视频平台纷纷推出精品扶持计划,鼓励高质量微短剧创作。同时加快出海步伐,将海外本土化题材与中国短剧叙事结构相结合,推动中华优秀文化以更加新颖、更具活力的方式走向海外。 出行市场快速回暖  在线旅行预订和网约车行业发展迈入新阶段 原国家信息中心首席信息师张新红表示,2023年旅游市场快速复苏,城乡居民出游意愿高涨,重要节假日的国内旅游出游人数、旅游收入等指标水平均已全面超过2019年同期。在此大背景下,出行人数的显著增加激发了对在线旅行预订和网约车服务的潜在消费需求。用户激增、政策引导和优质服务供给共同助力行业发展迈入良性成长新阶段。 一是用户规模快速增长,为行业良性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截至2023年12月,在线旅行预订和网约车用户规模分别达5.09亿人和5.28亿人,同比分别增长8629万人和9057万人;其占网民整体的比例分别为46.6%和48.3%,同比分别增长7.0%和7.4%。在各类互联网应用中,在线旅行预订和网约车的用户规模与网民使用率同比增幅最大。用户规模增加近亿人,为在线旅行预订和网约车行业良性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二是政策引导持续发力,为行业良性发展指路护航。对于在线旅行预订而言,文化和旅游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先后印发《关于推动在线旅游市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强5G+智慧旅游协同创新发展的通知》等政策文件,持续推进文化和旅游信息化、数字化建设,不断丰富5G+智慧文旅应用场景,进一步释放旅游消费潜力,助力在线旅行预订市场高质量发展。对于网约车而言,交通运输部等部门先后印发《2023年推动交通运输新业态平台企业降低过高抽成工作方案》《关于切实做好网约车聚合平台规范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等政策文件,从保障体系、行业监管等不同角度推进网约车行业规范化发展。 三是服务供给提质升级,为行业良性发展筑牢基石。对于在线旅行预订而言,智慧酒店、“5G+智慧旅游”等智能化服务提升了游客的出游效率及出游体验。目前,国内智能、智慧酒店及民宿超过15万家,其中近半数成立时间在1-3年以内。2023年11月,文化和旅游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了包括“故宫博物院”小程序智慧开放等共30个首批“5G+智慧旅游”应用试点项目。对于网约车而言,为提升出行服务竞争力,网约车平台积极布局商业化自动驾驶出租车业务。例如,百度Apollo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平台“萝卜快跑”在武汉东西湖区提供跨区通行、全无人驾驶夜间运营的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小马智行提供的近150个自动驾驶无人化出行服务站点覆盖了深圳市多处高频出行目的地,运营时间涵盖早、晚高峰。
关键词:
互联网
本文《第5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专家解读》网址: https://www.yingwu.net/news/906.html
🚩鹦鹉®️、PARROT®️、YINGWU®️、图形®️标识图案等为鹦鹉知识产权有限公司注册商标, 核准使用在第35类、第36类、第45类等商品/服务项目中。✅️ ➡️查看详情⬅️

本文《第5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专家解读》的素材转载自网络,涉及的文字、图片及其他作品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文中引用的信息涉及第三方权益,可能存在侵权或其他法律风险,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修改或删除。本文内容仅为传递节日祝福、法律知识、新闻动态和企业管理经验之目的,仅供参考。我们尊重作者的观点或立场,但其观点或立场不代表本单位/网站的认可,也不构成本单位/网站的意见或立场。

本文内容不构成任何法律、商业或其他专业意见。对于本文内容的准确性、完整性或时效性,本单位/网站不作任何保证,也不承担因使用本文内容而引发的任何法律责任。信息仅供参考,不应作为具体法律建议或商业决策的唯一依据。用户应根据自身情况,并结合专业意见,作出独立判断或决策。

尽管我们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但不保证其内容的完整性、准确性或时效性,也不承担对其内容进行甄别的义务。对于因使用本网站内容而导致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用户在采取任何行动之前,应谨慎考虑并寻求专业建议。

本网站发布的内容,除非特别注明,均为鹦鹉知产网(yingwu.net)基于第三方提供的新闻源或素材进行的二次创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十条规定,二次创作作品包括改编、翻译、注释、整理等,由此创作的作品在享有独立著作权的同时,仍需尊重原作品(即本文)的著作权。因此,本网站的创作作品在版权法框架下享有独立的著作权。

若用户对本网站的二次创作内容进行再次转载、改编或加工(即"基于本文的再次创作"),需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及相关法律规定。未经本网站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摘编或利用本网站的内容。对于侵犯版权的行为,本网站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阁下/您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站内容,鹦鹉知识产权有限公司 主张著作权的署名权,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相关规定,享有该内容的专有权利。 请务必保留以下完整声明,以注明出处: "本文《第5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专家解读》来源于:鹦鹉知产网(https://www.yingwu.net/news/906.html)"。 若需修改、摘编或用于商业用途,请提前与我们联系并获得合法授权。未经许可的转载、引用或其他形式的使用,我司保留依法追究责任的权利。 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共同维护知识产权的合法权益。

本文发表题为《第5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专家解读》的文章信息,或转发相关法律法规及其解读,包括但不仅限于话题关键词、背景、法律内容、风险评估、工作信息及风险应对措施等方面。目的是为客户、网站用户及合作伙伴提供可靠的信息支持,帮助他们做出明智的决策,并确保所发布的信息真实、准确,同时体现我们践行"保护知产,捍卫梦想"企业价值观的决心。若本文中的信息对第三方权益造成影响,或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本网站进行处理或删除。

鹦鹉知识产权有限公司致力于依法合规运营,坚决反对任何违法行为。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通过本公司工作人员获取服务用于非法目的,或利用本公司平台从事任何违反法律法规的活动。一经发现违法行为,本公司将立即报警处理,并主动向相关部门举报,积极配合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以保障平台和用户的合法权益。举报违规电话:0760-88888345(客服热线)。

鹦鹉知识产权有限公司在线业务平台网站(简称"鹦鹉知识产权网"或"鹦鹉知产网",域名www.yingwu.net)由鹦鹉知识产权有限公司主办和运行维护,是一站式创业服务平台,专注于提供知识产权保护、工商财税等相关服务,旨在为创业者提供全方位支持,助力其在创新领域顺利前行。平台通过智能化工具和专业服务,提升创业者在知识产权和企业管理上的效率与竞争力。

相关文章
{{ v.title }}
{{ v.description || (cleanHtml(v.content)).substr(0, 100) + '···' }}
推荐阅读
电子营业执照
{{ watermarkText }}

当前链接不是图片或图片加载失败。

点击在新标签中打开原文件

提示:鹦鹉知识产权有限公司营业执照信息仅限于本网站公示展示,不具备实时性及权威性。 最新、有效的营业执照信息,请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公示系统公示为准。
公司始终坚持依法合规经营,坚决反对并抵制任何违法违规行为。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通过本公司工作人员获取服务用于非法目的,或利用本公司平台从事任何违反法律法规的活动。

关 闭